今古本同梦,废兴那复论。惟应一坡竹,可共洗心言。

【摘录整理】张居正与庞尚鹏往来书信,含太岳集佚稿

试图整理太岳在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收了哪些门生,注意到庞尚鹏也是这一科的,庞也就是耿定向的前前任福建巡抚,在福建行一条鞭法,后来因为夺情事与太岳闹翻。虽然闹翻了,但是太岳在后来给耿定向的信中仍然提到他“闽素称难治,赖刘(尧诲)、庞(尚鹏)二公先后经理,其俗稍易,然犹未能翕然不变也”,并且评价庞尚鹏“克和厥中”。(太岳与耿定向往来信件整理戳这里  )

翻庞尚鹏的《百可亭摘稿》,发现一封夺情期间他写给太岳的信,并附有太岳回信,翻了翻了太岳集,似乎未录这封回信,故此把两封二人往来信件摘一下补遗。信中太岳有条理地反驳了庞尚鹏所言“其议论固激,其题目甚正,若等均相公忠臣也”的说法,并且真情吐露,连用了好多个“不得已”,最末还说“以公为知己,略吐其愚”,唉……


标点大部分都是我加的,特此感谢@凉入画屏秋缈缈 和@于可远的谷山笔 的指点。很多异体字我直接替换掉了,漫漶不情处用□表示,若有误处请评论指点。影印版截图附末。



先录一段《明史》中庞尚鹏的本传:

    庞尚鹏,字少南,南海人。嘉靖三十二年进士。除江西乐平知县。擢御史。偕给事中罗嘉宾出核南京、浙江军饷,请罪参将戚继光、张四维,而尽发胡宗宪失律、贪淫及军兴督抚侵军需状。还朝,出按河南。巡抚蔡汝楠欲会疏进白鹿,尚鹏不可。改按浙江。民苦徭役,为举行一条鞭法。按治乡官吕希周、严杰、茅坤、潘仲骖子弟僮奴,请夺希周等冠带。诏尽黜为民。尚鹏介直无所倚。所至搏击豪强,吏民震慑。已,督畿辅学政。隆庆元年,请帝时御便殿,延见大臣,恤建言得罪者马从谦等。已,又申救给事中胡应嘉,论大学士郭朴无相臣体。擢大理右寺丞。

    明年春,朝议兴九边屯、盐。擢尚鹏右佥都御史,与副都御史邹应龙、唐继禄分理。尚鹏辖两淮、长芦、山东三运司,兼理畿辅、河南、山东、江北、辽东屯务。抵昌平,劾内侍张恩擅杀人,两淮巡盐孙以仁赃罪,皆获谴。其秋,应龙等召还,命尚鹏兼领九边屯务。疏列盐政二十事,鹾利大兴。乃自江北躬历九边,先后列上屯政便宜,江北者四,蓟镇者九,辽东、宣、大者各十一,宁夏者四,甘肃者七。奏辄报可。尚鹏权既重,自负经济才,慷慨任事。诸御史督盐政者以事权见夺,欲攻去之。河东巡盐郜永春劾尚鹏行事乖违,吏部尚书杨博议留之。会中官恶博,激帝怒,谯让,罢博而落尚鹏职,汰屯盐都御史官。时三年十二月也。明年,复坐按浙时验进宫币不中程,斥为民。

    神宗立,御史计坤亨等交荐,保定巡抚宋纁亦白其无罪。万历四年冬,始以故官抚福建。奏蠲逋饷银,推行一条鞭法。劾罢总兵官胡守仁,属吏咸奉职。张居正夺情,重谴言者。尚鹏移书救,居正深衔之。会拜左副都御史,居正令吏科陈三谟以给由岁月有误劾之,遂罢去。家居四年卒。浙江、福建暨其乡广东皆以徭轻故德尚鹏,立祠祀。天启中,赐谥惠敏。



以下摘自庞尚鹏文集《百可亭摘稿》书柬部分:



奉江陵张相公

    得君行政,孰踰相公专且久,盖世功烈,直毕管晏。先太师㐫问,主上勉留,方恨言臣攻激不已;主上不震怒谴责言臣,则相公不恨;相公不留,则圣母皇皇若有所失。如顾命何?如国事何?然恐宗庙社稷尚未谅相公之心也。盖国朝二百年来史官无廷杖者,有之自今始。昔罗太史夺情一疏,李南阳实能容之,秩外移,至今人尤韪太史,而指南阳相公久秉大政斡旋,率尹周事业,何尝有点弹文?独呶呶之口,㰴成䕫䕫之孝,其议论固激,其题目甚正。若等均相公忠臣也,相公谅其无他使,以去就争之,主上乐听,当如何转圜,自古大臣遭丧,强留非上意,此天下鄙夫所不为而谓相公为之乎?

    鹏为门下士,耻阿附多官叩请留,又未能效若等披鳞请去,复不敢违淟忍,以累相公之盛德,以负国士之知遇。第惟宥愚蒙存大体,望扩休休之度,毋使南阳专羙于前。鹏所愿效忠于相公,菫布其心曲如此。


[所谓“罗太史”是指的罗伦,“李南阳”指的是李贤。李贤夺情时,罗伦上疏阻止,结果是“夺情之典不始李贤,然自罗伦疏传诵天下,而朝臣不敢以起复为故事,于伦理所裨,岂浅鲜哉”。

传言太岳在夺情的时候骂罗伦(……说好的喜怒不形于色,冷面魔王张太岳呢?你们写黑料的能不能注意一下保持前后人设一致!)。

见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:

【为李南阳建坊】江陵公之夺情也,为五贤所纠,且引故相李文达(李贤)为比。一时京师传写罗彝正旧疏,为之纸贵。江陵恚甚,追詈:“罗伦小子,彼何所知?”寻以葬父归过南阳,檄彼中抚按,为文达建坊,表其宅里。

【李南阳相业】……近世议江陵夺情,遂并李公地下之灵重遭诋斥。而江陵亦追恨罗文毅。詈为无知竖子。然李闻讣即归,以上召,毕丧事而起,罗始以疏纠之。张在位,即留视事,为五贤所聚劾。况以九月丁忧夺情,次年三月,始请归葬,初予假仅一月耳。则似亦稍有间云。

朱国祯在《涌幢小品》中说:

人言太岳夺情,恨廷臣攻之,每骂罗伦小子。余初以为疑,太岳天分尽高,何放肆便至于此?近见一新进,骂前辈,呼名指斥,甚曰:“小畜生,小奴才。”乃知人志意既满,又有愤激,不自尤而尤人,决裂安所底止。

(朱国祯你不要拿想象替代现实啊!)

不过这个传言大概是王世贞的《首辅传》带起来的,什么黑料经过他一写就会疯狂传播:

居正谓:“罗伦小竖子何所知,其书当投厕中。”盖先朝成化前,朝臣稍有事寄者,无所不夺情,自阁臣李贤夺,而罗伦以修撰疏非之,其言虽不行,而嗣后人稍自爱,非兵革无有言夺者矣。居正之闻丧,荐绅先生传录伦疏,纸几贵。居正知之,以故追恨伦。

后来江盈科在《雪涛谐史》里写了个笑话:

世有誉人自贤者,或嘲之曰:“一人自美其妻,乃不云妻美,每对人曰:‘我家小姨,天下绝色,与山妻立一处,不复能辨谁为大小姨也。’”然则张罗峰之请祀欧阳公,张江陵为南阳李文达建坊,意亦若此。

]



江陵回书附录

    闻讣奔归者,孤之本愿也;暂留者,孤之不得已也。方其草疏陈情之时,仰而呼号,俯而泣血,使天若有耳,孤亦呼之以求应矣。奈主上一闻孤去,即为酸鼻;圣母日夕皇皇,如有所失。慰唁之使,顶背相望,恳□之辞,人臣所不忍闻。至于特遣信臣为孤治丧□母,则恩已竭而不可复加,势已迫而不容挽矣。当此之时,乃欲恝然不顾而去,此惟禽兽异类乃忍为之,故不得已而为辞俸守制,预订归葬之请,诚万不得已而为之者也。使言者诚忠于我,则宜谅孤之不得已之至情,以捋顺主上之羙,而曲全吾臣子之节。乃举其章句之说扬于王庭,甚至极力诋毁加以诟詈,苟以沽一时之名,而不顾国家之无托,主上之孤立,是尚谓忠于我乎?若其包藏蕴蓄,挟私害正,尤有不可尽发者,其所言安得为格论乎?

    嗟乎!君臣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,今或有心知其义,以孤之所处为得,而嫌有所附比于孤,乃从而两是之,以自解于众。夫使彼之说诚是,则孤当削迹阙庭,委弃顾命,背而去之而已矣,胡为强颜在列乎?孔子事君尽礼,人以为谄;老子谓“道大,似不肖,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”。以孔、老之圣人,尤以为谄与不肖,况以孤忠当衰世之末流,能免于流俗之议乎?圣人之行,或远或近,或去或不去,归洁其身而已矣。吾无一毫利天下之心,虽举世非我亦无□焉。以公为知己,略吐其愚,比已荣晋内台,台阶□迩,区区一念荐贤之心,於是少惬。但孤归期拟在夏初,恐不获奉晤言矣。

    人旋草草,别具奏稿一册,见其事本末,统惟鉴亮。

 

[注意,“孤”是明代人在守丧期间的自称,并非张某人已经嚣张到称孤道寡了……

太岳所引老子的话出自《道德经》第六十七章:

天下皆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。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,俭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。今舍慈且勇,舍俭且广,舍后且先,死矣!夫慈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救之以慈卫之。

关于“举世非我”的说法,太岳在给王崇古的信里写过类似的句子:

别来一岁中,奔命驱驰,忧瘁万状,重蒙圣主垂念乌鸟私情。老母入京,又荷两宫圣母慰问勤惓,赐赉优渥,夫士感知己之分,一饭之恩,犹欲以死酬报,况如不肖者,将何以仰答圣恩于万一乎?自是当永肩一心,矢死靡他,虽举世非我,亦有所不暇顾矣。

]

 

 

太岳集中另有两封给庞尚鹏的书信,为录于下:

 

答闽抚庞惺庵
    仆之倾向于左右,自公在台时已然,此亦公所自知也。中更多故,不获引置于云霄,然鄙心未尝忘。顷以闽台虚席,乃得遂其夙心。
    然公困踬久矣,今不引之康庄,而复顿之畏途者,良以此中人情多变,借公威望弹而治之。而公因此亦大有所树植,以塞忌者之口,则由此升亨衢,执鼎铉,其势为易。则仆之所以忠于为国,而笃于荐贤者之赤心也。
    至于主持公是,摧抑浮枉,则年来庙堂之举动,公既闻之矣,又何虑焉?如有地方事宜,不妨一一垂示。



答闽抚庞惺庵

    辱华翰,领悉。大疏俱属所司一一议覆。

    军饷既有剩余,如拟蠲负,以宽民力。然非前人任怨催并,则公庾安得赢余?旧逋安得蠲免?诸葛孔明云:“法行而后知恩。”正此之谓。今人不达于治理,动以姑息疏纵为德,及罹于辟,然后从而罪之,是罔民也。仆秉政之初,人亦有以为严急少恩者。然今数年之间,吏斤斤奉法循职,庶务修举,贤者得以效其功能,不肖者亦免于罪戾,不蹈刑辟。其所成就者几何?安全者几何?故曰:“小仁,大仁之贼也。”子产铸刑书制田里,政尚威猛,而孔子称之曰:“惠人也。”然则圣贤之意断可识矣。以公之高明深识治体者,敢质此请教。




《百可亭摘稿》部分截图:

null

null
null
null
null
null

书柬部分里还有他写给耿定向的《简耿楚侗道长》(道长是当时对长辈学者的一种尊称),写给徐阶的《简内阁华亭徐老师》(嘉靖三十二年会试主考是徐阶,所以庞真的管徐老师叫徐老师😂),给殷正茂的《同乡简总制石汀殷公》,给李幼滋的《简李义河司徒》,给杨博的《简尚书虞坡杨公》,以及给洪朝选、邱橓等等的信,很有意思……

评论(25)
热度(84)
  1.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孔璋不写檄文 | Powered by LOFTER